完全替代人工的自动物流车,在AGV系统加持下高精度、高效率地运送着货物;焊接车间里,蓝光自动检测和激光在线检测将焊接精度控制在1.5毫米以内……这些场景将在加紧建设中的小松全球智能制造产业基地项目中一一呈现。
为什么要把第3个全球供应基地和占据全球70%的零部件产能放在济宁高新区?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小松集团)有着自己的考量。
“济宁高新区把数字赋能作为推动制造业升级的核心来抓,这与我们的长远战略不谋而合。”项目负责人荒木田知弘说,当前,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加快融合,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机遇,而济宁高新区已经摸索出一条成熟的智能制造路径。
济宁高新区是传统制造业重镇,域内有规上制造业企业235家,产业基础雄厚、产业链条完善。如何激发出智能科技与制造业间的“化学反应”,成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要实现对制造业的精准赋能,合乎区域产业特质的数字升级规划和智能项目研发是先决条件,这离不开系统化的数字创新平台建设。对此,济宁高新区一方面出台系统化的智能制造扶持计划,鼓励企业建设数字化研发机构、加大智能化技改投入等;另一方面按照产业发展图谱引入山东赛迪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等,从行业前沿和科技研发端,持续且稳定地输出着贴合市场需求的先进技术。
“我们的专长在于为企业量身定制智能化改造方案,并推动智库中最前沿的数字技术和研发团队与企业实际需求进行对接,加速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山东赛迪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院长高红丽说,落户济宁高新区后,研究院先后对接了40余家重点制造业企业,从产品链、供应链、价值链等全维度入手制订智能化建设方案,助力企业向智蝶变。而像这样的数字创新平台,在济宁高新区还有山推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山东重工研究院等216家。
去年,由济宁高新区搭建的“5G工业互联网赋能平台”,入选了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数字化转型提升试点项目名单,正式拉开了智能制造由“政府主导、企业试点示范”的1.0阶段向“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的2.0阶段转变。
日前,国家能源集团宝日希勒露天煤矿的日常开采场景引发了一众装备制造业企业的关注。面对工况复杂的露天矿山,由山推股份设计生产的超大马力矿山推土机正在进行精准的场地平整作业。更让人惊奇的是,推土机的驾驶者不在现场,而是坐在千里之外的山东重工研究院数控指挥中心里。
“这种远程无人操控技术是基于4D光场和5G通信技术实现的,山东重工研究院的建设,让我们得以迅速找到全新市场需求中的数字破题点,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山推股份液力推土机所产品副经理宋润州直言,相较于科研院所,企业有着更强的行业前瞻性和市场敏锐度,把研发机构放在企业里,能使数字技术的研发和智能产品的开发更具市场适应性。
在济宁高新区倡导的企业主体“1+N”协同创新体系支持下,如今的山东重工研究院,不仅帮助山推股份迅速完成了无人驾驶推土机等新一代智能产品的研发,更依托研究院成立起山东省工程机械智能装备创新创业共同体,持续放大智能制造的“红利”。
“‘政府引导、企业主体’,这里的企业主体不仅仅是高新区既有的龙头企业,还包括我们以国企为载体运营的智能制造‘产业大脑’。”济宁高新区经济发展局分管日常工作的副局长、高端装备产业园管委会书记王继臣说,为让“市场的手”更好驱动区域制造业的智能化发展,济宁高新区国有企业济宁高新宁华大数据有限公司在发挥数据公司天然优势的同时,联合济宁赛宝工业信息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移动山东有限公司济宁分公司共建智能制造“产业大脑”,打造出了应用场景更为丰富、科研成果转化更为顺畅的开放式产业发展促进平台。